红网时刻新闻5月6日讯(记者 杨淑华)一粒粮食如何变成一瓶美酒?相比于观看科普视频,不如到工厂实地参观真正的生产线,让具有科普性和趣味性的“工厂游”成为香饽饽。今年“五一”假期,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工业遗产悄然“变身”,复古工业风与现代潮流文化相互碰撞,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打卡。
5月3日,来自全国各地的摩托车爱好者齐聚常德,在武陵酒的全程支持下,展开了一场融合自然风光、历史人文与酱酒文化的深度之旅。活动历时两天,依托常德本土文化旅游资源,结合“桃花源”文化元素与武陵酒产业资源,通过沉浸式互动体验与创意场景打造,涵盖骑行游览、酒厂探秘、美酒品鉴等环节,让游客在微醺中沉浸式感知传统文化的现代变迁印记。
“我们‘骑士团’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参观了遵循‘12987’传统坤沙工艺的酿酒车间、恒温恒湿的地下酒窖,以及武陵酒文化博物馆,在‘五一’假期期间开启了一段别具特色的酱酒文化探秘之旅。”车友会领队表示,“我们用车轮丈量祖国大好河山,这座桃花源里的城市令我着迷。骑行常德,既能感受‘桃花源’的诗意,又能品味‘武陵酒’的匠心,这是一次身心皆醉的旅程。”
常德的酿酒历史堪称中国之最,曾两次入选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城头山遗址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及其周边的考古发掘证明,常德地区是中国最早开始酿酒的地区之一,早在6000年前就已掌握成熟的酿酒技术。饮酒的普遍性和讲究性促进了酒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作为常德酒文化代表之一,武陵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6500多年前的城头山先民时期。武陵酒的酿造工艺基本依赖手工操作,仅碎料环节采用半机械化,设备也升级为不锈钢材质。在踩窖、封窖、装甑、出料、摊冷、下曲、测温、接酒等关键工序中,均由人工完成。对于糟醅的加水量、酒质以及蒸粮、蒸料的火候控制,酿酒师们则通过眼观、手探、鼻闻、口尝等传统技艺来精准判断。它的每道工序及历代传承人的故事都是很好的旅游资源。
早在2014年,武陵酒就被评为了“湖南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近两年,武陵酒更是投资15亿元建设新厂区,打造集生产、旅游、文化于一体的生态产业园,并计划未来3—5年实现30亿元的销售额目标,推动湘酒振兴。武陵酒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与摩托车车友会的合作,不仅是武陵酒品牌年轻化、场景化营销的创新尝试,更希望通过“工业+文旅”模式,将酱酒工艺与常德山水人文深度融合,助力地方经济与文化双线发展。
湖南有着悠久的工业发展历史,留下了诸多宝贵的工业资源,当前,湖南正着力打造国家重要的制造业高地,飞速发展的工程机械、电力机车、新能源汽车等现代制造业以及独具特色的制茶、酿酒等加工产业,使湖南拥有了发展工业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截至目前,湖南已拥有6家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和100多家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文化+科技”深度融合,旧厂区、矿区吸引着众多前来参观、研学的游客,工业旅游已然成为湖南文旅的新趋势。
来源:红网
作者:杨淑华
编辑:陈左忆
本文为消费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