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 记者 张馨心 唐洁琼 吴芳 通讯员 张小珍 浏阳报道
旭日初升,晨光照在浏阳河畔,薄雾弥漫,流水潺潺。河滩上,一位面容清瘦的少年背着画夹拎着书包,在石头堆里找寻着什么。他不断地搬起一块块石头放到河水中冲洗,左右翻看,脸上不时露出灿烂的微笑。沙滩一望无际,少年渐行渐远,单瘦的身影慢慢消失在河滩的尽头。
机缘巧合,有那么一天,他的那双手被一位老艺术家发现了。
这位从小与石结缘的少年后来成长为湖南菊花石雕刻行业的一位重量级人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浏阳市菊花石文化传承协会会长——陈继武。
陈继武。
执着坚持 开始雕刻人生
相对于其他孩子,陈继武从小就很异怪。沉默少言,喜欢画画。他叔父更是画得一手好钢笔画,经常将西游记的钢笔画贴在墙上,陈继武从小耳濡目染,对美术很感兴趣。
捡石头更是他的一种嗜好,星期天没事就背着书包去河滩捡石头,经常背回一袋袋的石头,回家就掏宝贝一样,将石头一块块从书包里搬出来,说这块石头像什么,那块石头叫什么名,家里人感到漠然,石头有什么好看的,河滩上多了去,心想:这孩子将来怕是个泥水匠的料。
1990年,陈继武招工到了原浏阳县菊花石厂,开始学习菊花石雕刻。陈继武在这里,开始了他的石雕人生。
初到菊花石厂,他被眼前的环境震住了,目之所见是一派乱七八糟的场面,车间到处是灰尘,做事的人都穿一身脏兮兮的工作服,戴着眼镜。彼时的他心想,这哪里像是在搞艺术创作?
更苦恼的是他从未接触过石雕,又没有师傅专门的指导。工友拿来一大把形状各异的石凿,大大小小的锤子,叮叮当当地放到他面前。
一块无用的废料石成了他的练手材料,先将坑坑洼洼的石头凿平,再将它凿得高低不平,反反复复,这叫练凿功,天天如此,手开始起泡,再是穿泡,一抡锤子会感觉钻心的痛。
现实和理想的差异竟是如此之大,让他当时去学雕刻的雄心壮志像肥皂泡一样,瞬间破裂。
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老师傅们,一位名叫饶明亮的老师傅听见了,他是厂里最老的师傅,祖宗三代都从事石雕。饶师傅慢条斯理又极其认真地说:“小陈呐,你能干这行,这里面几个人只有你最有潜力。这几天我观察到,你凿石头的姿势很像,下手最准确。还有,你的手指很修长,是块干雕刻的料。”
陈继武还是说:“我找不到方向,没有信心。”
饶师傅拍了拍他的肩膀,说:“你只要做出第一件作品,就会爱上这一行。”
而后,厂里给了他一块真正的菊花石料。想了一夜,陈继武决定将它做个砚台。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一番构思和精雕细琢,第一件菊花石作品终于做出来了:很精致,立在砚台上的一只苍鹰半张翅膀,双脚踩着一头吐着信子的巨蟒,锋利的鹰嘴,眼露凶光。
第一件作品的成功创作,陈继武成了脱颖而出的人物。一天厂里又搬出一块上等的石料交给了他,要他做件好作品出来。
陈继武决定将这块石头做成一个蟠龙瓶。因为瓶子的浑圆造型与龙的蜿蜒盘旋能足够表现出多层次的空间厚度而不会空洞。作品在两个月的凿雕刀刻之后问世,作为一个初学者,他体现出了超人的艺术天赋。
而后,陈继武对石雕执着地坚持了下来。凭着对石头的感觉和天生的悟性,他不分日夜地创作。
潜心艺术 从生产向创作转型
但是,接下来的两年,陈继武开始有点纠结了:创作和生产是两码事,生产是制作产品,工期要求短,速度要求快,做工要求简单,主要体现经济效益,而创作是从艺术的角度去考虑,是追求唯美,作品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工时。
对艺术近乎癫狂的他决定离开菊花石厂,出来自己干。
1994年,他离开了工厂,开始潜心创作。离厂后的第一件作品,他整整花了十个月时间。
购来适合的原材料后,他开始在浏阳城区的家里雕刻。毕竟在城区,经常有好友来访,创作就受到了打扰。于是他把石料搬到了官渡的老家,在河边的老房子里创作。每天8点准时开工,晚上十点收工。除了吃饭,他几乎所有的时间都花在那间老房子里,花在那块石头上。晚上有时进入了状态竟忘记了时间,他母亲见他深夜还未归家,就拿着手电筒到河边去接他回去睡觉。
他的母亲都曾笑着打趣道:我这个懒散儿子怎么会变得这样勤奋呢?十个月后,他的成名代表作《五龙花瓶》正式完成。
1994年,陈继武与作品《五龙花瓶》合影。
时间到了1997年,陈继武开始办厂,开店,带学徒。因为自己的经历,他决定改变传艺的方式,也学着改变自己,他开始训练自己的口才,把难懂的工艺技巧,用最准确、最简练的语言说与学徒们听。
陈继武带徒弟有一个规矩,首先与其面谈,如果面谈过关,那就在厂里干一个星期,一个星期后他再决定是否收徒。他最注重一个人的耐心和悟性,认为一个人的耐心是学不来的,至于专业知识可以后天培训,只要学徒有耐心且信念坚定,才能好好被培养。
后来他为行业培养了一批顶尖的高素质人才,除了授艺他还更多地与学徒谈艺人的修为;搞石雕是艺术门类中最苦的一门差事,敢于面对寂寞,要有淡泊的心境,要有坚强的毅力。
关注腕底每一刀 让浏阳菊花石又多一份光彩
陈继武是湖南菊花石行业的灵魂人物,是改进菊花石雕刻工具的第一人。传统的雕刻注重写意,雕刻工具不精细,对石料的损耗也大,于是他专程到河南,引进了专业的玉雕工具,这样就提高了功效和精度,使制作出的菊花石雕更精巧。
陈继武作品《十八罗汉》。
同时,传统的菊花石雕都采用在表面上漆的工艺,这就失去了菊花石的原本面目。那么就用素面朝天的原石行不行呢?行是行,只是粗糙,不美观。陈继武又引进了玉石的抛光工艺,于是在新的抛光工艺下制作出的作品,原石更具观赏价值了,这一改革带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2007年,菊花石石料枯竭,行业资源垄断,行业陷入困境,依然精神振作的陈继武带领协会成员开发河石,并以原石独立造型、改变艺术表现形式等手段成功过渡。
2010年,浏阳市永和镇主办首届菊花石商贸文化节,陈继武借此大好良机向政府提出了继续开采山石的请求,此举得到了镇政府的同意和支持,在镇政府的主导下,最终解决了菊花石行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大问题。
以石雕(菊花石雕)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是2008年陈继武最关心的事情,作为会长,他认为这是整个行业的大事,更是菊花石雕工艺人的责任,经过他几个月的资料收集、整理、编撰,最后将两大本资料和光碟一起交到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成功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这块牌子,让浏阳菊花石又多了一份光彩。
从拿起石凿敲打第一块石头起,陈继武从事这行已有30多年了。虽然现在有了名气,但他一直把自己当作一个普通的匠人。石雕是件很苦闷、很孤独的事,30多年,他都在安静地雕刻时光,时光,也留在了他经手触摸和敲打的石头上。
在他看来,透过岁月风烟的每一声敲打,就是生命的律动,就是他的整个人生。正如他说的:艺人只需关注你腕底的每一刀,这样才对得起时光和岁月,其余的留给时间去说吧。
来源:红网
作者:张馨心 唐洁琼 吴芳 通讯员 张小珍
编辑:杨淑华
本文为消费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