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和成天下我要上大学爱心走访:无声家庭里,少年追着光考上了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通讯员 蔡燕玲 编辑:李茜 2025-09-05 20:24:39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新闻9月5日讯(通讯员 蔡燕玲)盛夏的太阳像团滚烫的火球,把柏油路面烤得泛出油光,蒸腾的热浪让远处的景物都微微扭曲。日前,由和成天下联合湖南省慈善总会、红网传媒组成的爱心走访团,在益阳市资阳区民政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仕贤,以及资阳区长春镇白鹿铺社区书记刘建明的陪同下,走进了受助学子姚宇(化名)的家。

这是一个“无声”的家庭——姚宇的父母无法开口说话,却用那一双双比划的手、一个个温暖的眼神,让家里的每一寸空间都流淌着“有声”的深情。

1.JPG

爱心走访团来到姚宇家中。

姚宇的父母因后天意外失聪,家里还有一个和他双胞胎的弟弟。为了撑起一家人的生计,夫妻俩曾辗转长沙找工作,然而,因为听力障碍,他们一次次被拒绝。最终,他们在农贸市场的一家家禽加工店找到了一份夜班工作:从晚上十点到凌晨四点,专门给家禽脱毛。这份浸在腥味里的辛苦活计,他们一干就是五年。

姚宇的手机里存着几百条和父母的聊天记录,没有华丽的辞藻,全是简短却戳心地叮嘱:“饭吃了吗?冷了加衣,别熬夜。”每天晚上,父母总会准时打来视频通话。镜头里,妈妈会指着屏幕上的钟表,用手语比划着“该睡觉了”;爸爸会摸了摸胸口,再竖起大拇指——那是在说“爸爸很挂念你,你是个很棒的孩子。”姚宇也会对着镜头,用学来的手语分享当天的学习情况:今天数学考了多少分,课堂上听懂了哪个难点。在这没有声音的对话里,屏幕内外的人都红了眼眶。原来,爱从不需要靠语言传递,一颗真心就够了。

姚宇的爷爷是名退伍军人,对兄弟俩的管教格外严格。每天清晨五点半,天还裹着一层墨色,爷爷就会敲响他们的房门:“起床,站军姿。”兄弟俩穿着单薄的小背心,在院子里站得笔直,汗水顺着下颌线往下滴,砸在水泥地上晕开一小片水渍。爷爷却始终站在一旁,眼神严肃地说:“要能扛住苦。”

如今提起这些,姚宇的嘴角会带着笑:“以前总觉得爷爷太严苛,有时候站得腿麻、哭得委屈,现在才明白,那些苦没白吃。后来上高中军训,我和弟弟是全班最轻松的;平时遇到难题想放弃,一想起爷爷说的‘要能扛住苦’,就又有劲儿坚持了。”爷爷的严苛就像一块磨石,把兄弟俩的性子磨得格外坚韧。

2.JPG

姚宇高中每天都在操场练习站姿,坚持磨炼意志力。

2022年冬天,爷爷因中风卧床不起,最终还是离开了人世。照顾兄弟俩的重担,一下子全落在了奶奶肩上。那时,姚宇和弟弟的学校一个在桥南,一个在桥北,隔着十几公里的路。奶奶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做饭,把米饭装在保温桶下层,菜放在上层——要么是喷香的辣椒炒肉,要么是鲜美的番茄蛋汤,都是兄弟俩爱吃的。

装好饭,奶奶就拎着保温桶赶公交。车上人多的时候,她一只手紧抓扶手,另一只手把保温桶护在怀里,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冬天的寒风里,她的双手冻得发紫,连提桶的力气都快没了;夏天的烈日下,汗水把后背的衣服浸透,紧紧贴在身上。她总是先送完一个学校,再挤四十五分钟公交去另一个,直到看着兄弟俩把热饭吃进嘴里,才肯往家走。等回到家,往往已是下午一两点,她自己的午饭早就凉透了。寒来暑往,风雨无阻,那个保温桶的外壳被磨得锃亮,仿佛藏着无数个奔波的故事。

今年高考,姚宇考上了长沙理工大学,弟弟也考上了昆明医科大学。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兄弟俩第一时间去了爷爷的坟前,把两份通知书轻轻放在墓碑上。姚宇蹲下来,声音轻却坚定:“爷爷,我们考上大学了,没让您失望。”

奶奶捧着两份通知书,手止不住地抖,一边笑一边擦眼泪,嘴里反复念叨着:“好,好,真好。”兄弟俩用最实在的成绩,回应了爷爷的用心、奶奶的奔波,还有父母藏在心里的牵挂。

3.jpg

奶奶每天需要奔波二三十公里,为姚宇两兄弟送饭。

高考结束后,当同龄人像脱缰的野马一样去旅游、上兴趣班时,姚宇的身影总出现在父母工作的家禽加工店。他的手机相册里,没有一张游玩的照片,全是加工店的场景:堆叠的鸡笼、待处理的家禽、父母忙碌的背影。每次去之前,他都会在心里盘算:“今天要多帮爸爸洗几个鸡笼,让他少累点。”

晚上十点,走访团跟着姚宇来到那家加工店。刚走到门口,一股刺鼻的腥味就混着湿热的空气扑面而来,像无形的浪头裹住人,走访团成员忍不住皱起眉头。姚宇却毫不在意,熟练地从墙角拖出一双蓝色套鞋,弯腰穿上时,裤脚露出的脚踝上还带着几道浅浅的划痕——那是之前帮工被家禽抓伤的。

父亲看见他来,脸上立刻露出欣慰的笑,抬手比划了一个“来了”的手势。姚宇点点头,没多说一句话,立刻拿起工具投入工作。本该握笔的双手,此刻灵活地抓住家禽的翅膀,下刀利落,热水淋下后快速褪去羽毛,检查、冲洗、分装……一套动作下来,父子俩全程没有交流,却配合得像一个人,默契得让人心酸。

4.jpg

姚宇在父母工作的家禽加工店做帮工。

看见爱心走访团,妈妈激动地拉着大家的手,不停地比划着手语。姚宇在一旁轻声翻译,声音有些哽咽:“妈妈说,谢谢和成天下的资助,之前我的学费一直没凑齐,她和爸爸天天睡不着觉,现在终于不用愁了。”

这一刻,“公益”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安心——和成天下“我要上大学”公益助学行动的助学金,解开了这个家庭最紧的“愁疙瘩”,也让姚宇能心无旁骛地奔向大学校园。这份意义滚烫又真切:滚烫在姚宇父母泛红的眼眶里,真切在姚宇挺直的腰杆上,更亮在这个“无声”家庭重新燃起的希望里。

深夜告别时,路灯的光洒在姚宇身上,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这个略显单薄的少年站得笔直,笑容明亮得像天上的星。他的挺拔里,藏着悄悄长大的模样:懂得心疼父母的辛苦,愿意扛起家里的责任,更能在清贫的日子里,攥着理想不放手。

和成天下“我要上大学”公益助学行动已走过七个春秋。七年来,1600万元助学金如同一束束光,累计照亮了3000名像姚宇这样的困境学子。而姚宇的故事,正是这束光最生动的写照——他的光,来自父母深夜手语里的牵挂,来自奶奶保温桶里的热饭,来自爷爷“扛住苦”的教诲,也来自公益行动递来的“助学接力棒”。

这些光交织在一起,不仅帮姚宇跨过了“学费”这道坎,更让我们坚信:困境从不是梦想的终点,只要心里装着光、脚下不停步,再远的路、再黑的夜,终会被追光的脚步踏亮,属于每一个奋斗者的曙光,定会在前行的路上如约而至。

来源:红网

作者:通讯员 蔡燕玲

编辑:李茜

本文为消费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ife.rednet.cn/content/646943/97/15259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