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不一样的风采,是湘江激浪淬出的肝胆,敢为天下先的豪迈在杯底沉浮;
不一样的热情,是洞庭烟雨酿就的浓烈,滚烫的江湖气概碰出星火万千;
不一样的胆魄,是衡岳松涛磨砺的锋芒,三碗过岗仍笑指乾坤倒悬;
不一样的真挚,是桃花源里封存的月光,倾尽一坛便是掏心见肺的诺言;
不一样的洒脱,是武陵酒香浸透的脊梁,醉倒也不忘把日月扛在双肩!
——湖南人的酒,喝的是山水基因里的烈性,品的是岁月熬煮的血性。即日起,红网推出《天下湖南人,喝酒喝武陵》专栏,各行各届代表撰文发声,诠释他(她)对武陵酒的热爱。
长沙的夜,从来不缺话题。
从湘江边的风,到坡子街的火,再到酒桌上的杯盏交错。而最近,一个新的议题正在我们熟悉的饭局上悄然发酵:有人听出了“我自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的豪情,是属于湖南人的集体认同与骄傲;也有人嗅到了一丝“圈地为王”的霸道,似乎将无形的乡情,划定了有形的边界。
“天下湖南人,喝酒喝武陵。”
喧嚣之下,我们不妨将杯中物倒满,沉心静气地想一想:这句看似简单的口号,在2025年的今天被喊出,它真正想要对话的,究竟是什么?
或许,它并非一句广告语,而是一次文化寻根的宣告。它试图为漂泊在四海的“天下湖南人”,锚定一个流淌的、可感知的“精神坐标”。
第一章:溯源 · 精神的“风土”
要理解武陵酒的底气,不能只看它的奖牌,要看它的“根”。这个根,扎在湖南独有的“风土”里。这里的风土,既是地理的,也是人文的。
其一,是山川的根骨。
故事的起点,在常德河洑山下,那口流淌了八百年的崔婆古井。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传说,而是一种地理的隐喻。北纬30°的黄金酿酒带,沅澧两河的水汽滋养,洞庭湖的温润气候……这片被屈原、陶渊明、沈从文咏叹过的土地,将它的灵气、湿润与峻峭,悉数注入了酿酒的微生物群落中。
武陵酒的诞生,首先是湖南山水风物的一次集体献礼。它的基因里,有水的柔,也有山的韧。
其二,是时代的魂魄。
一杯酒的命运,总与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
上世纪,一句“湖南要搞点茅台一样的酒”,是伟人对故土的期许,也是一个新生强国文化自信的投射。武陵酒的履历,早已超越了商品属性。它像一位沉默的史官,将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家国情怀与领袖寄望,都沉淀在了琥珀色的酒液里。这让它在入口时,多了一份历史的厚重感。
第二章:对话 · 技艺的“风骨”
如果说“风土”是先天禀赋,那么“风骨”则源于后天的淬炼与对话。
武陵酒的风骨,诞生于一场中国白酒界的“君子之交”——茅台的季克良与武陵的鲍沛生,这对同窗挚友,联手上演了一场跨越千里的技艺对话。
鲍沛生七上茅台,带回的是酱香正统的“法门”;季克良三下武陵,带来的是“同门”的无私传授。但这并非简单的复制。这场对话,更像是一次南北酱香的哲学思辨:
贵州酱香
如赤水河的奔放,气候的燥烈,赋予了其浓郁、醇厚的“显性”风格,是外放的。
湖南酱香
则在洞庭水乡的温润中,通过独创的“红砂窖池”进行了一次内敛的转化。它过滤掉了辛辣与燥感,将酱香的能量引向了更深、更幽的层次。
于是,武陵酒的品格得以确立——“幽雅细腻,爽冽绵长”。
这八个字,是1988年第五届国评会上专家们给出的评语,也是对湖湘精神最精妙的概括:
入口是知己间的温润,是“心忧天下”的宽厚与担当;
入喉是君子间的爽冽,是“敢为人先”的锋芒与风骨。
它不霸道,却有力量;不张扬,却有回响。这杯酒,喝懂了,仿佛也就读懂了湖南人性格里那份复杂的、矛盾而又迷人的魅力。
第三章:回响 · 身份的“风波”
现在,我们回到最初的那个议题。
在一个人人都可以是“数字游民”,物理距离被无限缩小的今天,我们为什么反而越来越需要“身份认同”?
“天下湖南人”,这个“天下”,本身就定义了一个广阔的、流动的群体。他们可能在深圳的写字楼里敲代码,在北京的胡同里搞艺术,在纽约的街头开餐馆。他们说着南腔北调,习惯了异乡的风物,但味蕾的记忆,和骨子里的“霸蛮”,却从未改变。
这句口号,与其说是“排外”,不如说是一次深情的“召唤”。
它试图穿越地理的阻隔,用一杯共同的、熟悉的、且值得骄傲的家乡味道,为这个庞大的群体提供一个情感的锚点,一个“精神原乡”。
它在说:无论你身在何方,当你举起这杯酒,你便与千里之外的故土,与那些和你一样心怀丘壑的同乡人,完成了精神上的“碰杯”。
一个连自己人都无法深度认同的品牌,又何谈去征服世界?武陵酒的这一步,是先向内扎根,凝聚起最核心的文化向心力。它首先要成为湖南人自己酒桌上的“底牌”和“王牌”,然后才有底气,以东道主的身份,笑着对五湖四海的朋友说:“来,尝尝我们湖南的骄傲。”
这非但不是封闭,反而是一种更深沉、更自信的开放。
所以,这杯酒,敬的不仅是酒,更是流淌在血脉里的湖湘文化基因。它敬的,是每一位心有丘壑、身有担当的湖南人,敬的是那份无论身在何方,都未曾磨灭的湖湘风骨。
来源:红网
作者:长沙吃货
编辑:李茜
本文为消费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