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不一样的风采,是湘江激浪淬出的肝胆,敢为天下先的豪迈在杯底沉浮;
不一样的热情,是洞庭烟雨酿就的浓烈,滚烫的江湖气概碰出星火万千;
不一样的胆魄,是衡岳松涛磨砺的锋芒,三碗过岗仍笑指乾坤倒悬;
不一样的真挚,是桃花源里封存的月光,倾尽一坛便是掏心见肺的诺言;
不一样的洒脱,是武陵酒香浸透的脊梁,醉倒也不忘把日月扛在双肩!
——湖南人的酒,喝的是山水基因里的烈性,品的是岁月熬煮的血性。即日起,红网推出《天下湖南人,喝酒喝武陵》专栏,各行各届代表撰文发声,诠释他(她)对武陵酒的热爱。
祖传不喝酒的我,今天为什么会突然想起写一篇酒文章呢。话还得从前几天和田桃源一行到常德武陵酒参观说起。我们在参观酒厂时,看到墙上一句口号,“天下湖南人,喝酒喝武陵”。顿时大家开始高谈阔论,后来更是争得脸红耳赤。我不喝酒,在这群酒鬼面前,我基本上没有发言。回来后细细想来,这句话确有值得说一说的地方,今天有空便写上一篇,以表示我也参与到这些酒鬼们的讨论之中了。
“天下湖南人,喝酒喝武陵” 这句口号,有人觉得大气,有人觉得小气。 其实细想便知,这话里藏的应该不是小气,不是排斥,而是家乡人对本土好酒的自信与牵挂。
说它小气,不如说这是家乡酒最朴素的成长轨迹。就像四川人摆宴席常端五粮液,山西人逢年过节离不开汾酒,家乡酒先被老乡认可是最自然的情感联结。据介绍,武陵酒已扎根湖南七十余年,从常德的酿酒坊到成为湘派酱香的代表,首先被湖南人接纳本就是品质过关的证明。但好酒从不是 “地方专属”,就像湖南的剁椒鱼头能征服全国味蕾,武陵酒的醇厚酱香也早已走出湖南,招待过无数外地客人。口号里的 “湖南人喝”,更像老乡间的默契,从不是对外人的拒绝。
“天下湖南人” 这五个字,为啥听着显得大气?在长沙的火宫殿举杯,在深圳的湘菜馆碰杯,哪怕身在异乡,听到这句口号都能瞬间唤醒心底的家乡归属感。湖南人向来有 “抱团取暖、共闯天下” 的劲头,从近代的开风气之先到当代的敢为人先,这种团结精神早已融入血脉。喊出 “认自家好东西”,不是狭隘的地域保护,而是对本土品牌的自信 —— 就像湖南人骄傲于岳阳楼的忧乐情怀,自豪于张家界的奇山秀水,认可武陵酒也是对家乡匠心的珍视,这种情感凝聚的力量,本身就很动人。
武陵酒敢说这话,终究要靠实打实的品质底气。有人写文章说:武陵酒开瓶时那股复合香气,酱香醇厚、陈香雅致,还带着一丝焦甜的尾韵,这是湘派酱香“三香融合” 的独特风味。它坚守传统坤沙工艺,端午制曲、重阳下沙,经历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的漫长周期,每一滴都沉淀着时光的味道。在家宴上倒一杯,入口绵柔不刺激,饮后回甘持久,长辈说 “不上头”,年轻人觉 “有层次”;朋友聚会时举杯,它不抢宴席风头,却能让情谊在酒香中更显醇厚。
我是个喜欢“吃土鸡的人”,家乡情节特别重。要说武陵酒比起其他酒,选它多的是一份 “家乡味的安心”,就像妈妈做的菜总让人踏实,家乡酒的口感里藏着最熟悉的味觉记忆。
招待外地朋友时递上武陵酒,藏着的是湖南人的待客智慧。去年有朋友从海南来桃源,我特意请田桃源陪酒,他帮我介绍了武陵酒,客人起初对武陵酒“天下湖南人” 的口号有些不解,可抿第一口就眼睛发亮:“这酒比想象中柔和,后味真长!” 酒过三巡,聊起武陵酒用沅江水酿造的故事,讲起湖南人 “把日子酿得像酒一样醇厚” 的生活哲学,说着说着说着,便觉得酒杯里的不仅是酒,更是家乡的文化名片。朋友临走时说:“现在懂了,你们喊这句口号,是觉得自家酒拿得出手。” 那一刻才明白,用家乡酒招待客人,得到认可时的骄傲,比任何赞美都让人舒心。
有人说这口号“排外”?其实也不然。就像重庆火锅从山城走向全国,湖南的好酒也从沅澧之畔香飘四方。口号里的 “天下湖南人”,是把所有湖南人装进一个温暖的 “文化共同体”,而非画地为牢。它更像一种提醒:别忽略身边的好东西,本土品牌的成长需要家乡人的共同托举。这种情感,就像武汉人过早必吃热干面,广州人饮茶必点虾饺,是地域文化的自然流露,何来 “道德绑架”?真正的好酒从不需要靠口号 “绑架” 选择,武陵酒的底气,终究在开瓶时的香气里,在入口时的顺滑中,在饮后的舒适感里。
“天下湖南人,喝酒喝武陵”,这句口号越品越有味道。它没有局限于常德一隅,而是把所有湖南人都揽入怀中,透着大气与团结;它不玩虚的修辞,“喝酒喝武陵” 直截了当,像湖南人爽朗的性格;它更藏着一份期待 —— 期待家乡酒能成为湖南人的骄傲,也期待这份匠心能被更多人看见。下次举杯时,若你是湖南人,饮的是家乡情;若你来自他乡,品的是湖南味,这或许就是这句口号真正的格局。
来源:红网
作者:周桂成
编辑:李茜
本文为消费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