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世界读书日在即,你的阅读能力提升了吗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宁莎鸥 编辑:夏菁 2019-04-19 13:34:05
时刻新闻
—分享—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宁莎鸥

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在即,近日长沙举行了以“阅读新时代 城市新动能”为主题的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二届城市图书馆学术论坛暨“书香长沙·2019世界读书日”活动。中国图书馆学会以及来自全国90多个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的代表共聚一堂,讨论新时代图书馆建设以及读书学习等相关问题。

事实上,在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阅读已发生日新月异的改变——纸质书越来越精致如艺术品;电子书越来越普及,更多人习惯于“知识付费”;图书馆也变得越来越有温度、服务日益多元化。无论载体、场所还是方式,阅读都在不断升级,问题是,你的阅读能力与学习能力也相应提升了吗?

现在书越来越像艺术品,卖书越来越“粉丝向”

家住中南大学铁道校区附近的林俊是一位资深推理小说书迷,近日他购买了一本美国著名推理作家雷蒙德·钱德勒的名作,这本书他不止看过一个版本,当新书到手之后他却惊讶地发现这个版本比之前的版本厚多了。他看了几页才发现原因,书的前几页都是根据情节配的精致插图,书的排版也比以前的版本清爽很多。

无独有偶,林俊还在一家购物中心的知名书店发现了专门陈列推理小说的书架,其中有不少“推理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的著作,这些书他都很熟悉,至少买过两个版本,但书架陈列的这些版本比以往都要精致得多。林俊看得眼花缭乱,迫不及待地在书架前拍照打卡。“现在的书真是越来越漂亮了,我家里有老爸买的上世纪80年代的《罗杰疑案》(阿加莎·克里斯蒂名著),当时的书很薄,封面装帧就只有简单的书名、花式线条等。我记得200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也出过一套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丛书,封面已经配上了象征悬念的时钟、密码锁等景物图片,不过仍比较简单,就像是在图片素材库里简单挑选出来的。现在则感觉高档多了,封面变成了画手精心绘制的漫画,比画刊还要精美,装帧也精致很多。”

“现在的书越来越像艺术品。”作为业内人士,长沙一家图书公司的主编任程敏也承认这点,“很多书都用了铜版纸,有些封面甚至用上了丝绸、特种布料。现在的开本也更大气了,以前我们做书都是小16开甚至32开,现在一般都是大16开。”

至于原因,任程敏表示:“某种程度这也是图书行业的‘升级’吧。现在印刷水平越来越高了,过去你要印较为精美的图片,得去北京、上海的大印刷厂,现在,长沙本地的印刷厂都用上了德国进口机器,无论图片像素还是质感都有很大程度提升。过去拿书号比较容易,很多图书公司都做‘廉价读物’,现在拿书号比较严格,各家公司更倾向于做‘精品读物’了。”

设计师刘猛就是一个“颜值控”,他告诉记者:“也许因为职业习惯,我到书店先看封面,那些精美的书会最先打动我,买回来不但能看,更能够做收藏。”

随着电子阅读的兴起,之前便有人推测,纸质书会向奢侈品、艺术品转变,现在看来这一趋势正在变为现实。随着书变得越来越漂亮,书的定价也越来越高,以《漫长的告别》为例,该书从2013年到2016年出过多个版本,定价在3元至40元,而林俊手里这本海南出版社的2018年版,定价却高达69.8元。

“从2015年、2016年开始,做书的成本出现了显著增长。”任程敏表示,“印象中纸张价格涨了20%以上,插画请画手原来是500元到800元一幅,现在要1000元到2000元一幅了。编辑、校对等人工和书号价格都在涨。以我们出版的书为例,2016年一本18万字左右的书定价25元左右,现在要定价35元左右了。”

去年年底,京东图书文娱业务部与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立的阅读与产业发展联合研究院联合发布了图书市场年度报告,报告显示,新书定价在2018年涨幅明显,尤其童书相比2016年涨幅达到17.8%。

“出版公司为了不亏本,只能提高图书的价格,而提高价格就必须提升图书装帧等硬件的品质,让读者有一种‘物有所值’的感受。”任程敏如是说。

图书的销售策略也在顺应时代而变。近日,知名作家马伯庸的新书《七侯笔录》就采取了网络预售的方式。读者先下单,购书网站再进行印刷寄送到读者手中。网文大神猫腻等作者也用过这种方式。

“现在卖书越来越‘粉丝向’了,就如同偶像向粉丝推销专辑或影视剧一样。”任程敏告诉记者,“通过公众号和微博,新书的信息可以精确地到达关注的读者。读者还通过互动,在书出版之前就反馈信息,提出意见。这同样是一种印数摸底的方式,比如有1000个读者下单,出版社可以先印1500本留一点富余,直接印2000本可能就会‘产能过剩’了,很多作家现在都采取这种模式,控制印数、防止浪费、降低成本。”

“知识付费”越来越流行,网课越来越受青睐

“现在是‘知识付费’最好的年代。”一家新媒体传媒的创始人欧先生说。欧先生毕业之后就投身新媒体,目前所运营的公众号估值数亿元,是“知识付费”时代的获利者。

随着网络的发展,大众获取知识的载体也变得越来越丰富,不仅仅是文字,也可以是PPT、音频或视频。得益于新技术,知识付费这种商业模式也越来越流行。

据艾瑞咨询统计,未来国内知识付费产业规模还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势头,预计到2020年该产业规模将达到235亿元。

所谓知识付费的本质,就是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商业价值。网友购买服务,专家学者把他们掌握和筛选过的知识通过文字、音频、视频提供给网友。

在湖南中医药大学念研究生的张先生就是一名业余的“知识提供者”,他在春雨医生等平台上回答读者提出的医学专业问题,每月能获得1000多元的报酬。他告诉记者:“我家庭条件并不好,因为想赚生活费,所以注册了账号,投身了这些平台,没想到赚钱比想象的更容易。”

很多人转化为知识“卖家”,更多人成为了知识“买家”,张猛就是其中一位。他曾是一位传统媒体从业人员,后来跳槽到新媒体,为适应新工作,他就在“好多课”平台上购买了99元的新媒体写作课程。

新媒体讲究“标题党”,成千上万个公众号推送内容,读者往往仅凭标题就决定是否打开阅读,取标题曾经是张猛的弱项,通过学习网课他渐渐对此得心应手起来。张猛说道:“刚入职的一个月我取的标题常常被否(定),后来学了几节课,知道什么样的标题能够激发读者兴趣,现在BOSS基本不怎么改我的标题了。”

何女士是一位抑郁症患者,购买了网络大V武志红的心理学课程,通过学习及与老师、同学互动,她的病情已明显好转。“购买课程后,老师通常会建立微信群,你可以跟老师和同学实时互动。我生病的一大症状就是不喜欢人际交往,但通过微信交了新的朋友,我渐渐就不那么焦虑了。”共同学习的人群还会举行同城线下活动,她在一次岳麓山的聚会认识了现在的男朋友,两人互帮互助,何女士现在已经不需要药物来维持病情了。

在张猛和何女士看来,相比于自己看书,知识付费有以下几大优点:首先,它是“提纯”过的知识,课程都是专家经过实际操作或者总结得来的,这就略去了不少冗余的信息,增加了含金量。其次,它具有互动性,你在学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通过留言、在线答疑等方式与授课老师实时互动。此外,知识付费还有分享性,纸质的书本只能在一时一地,由一人或几人阅读。知识付费却可以无视时间空间,你购买了课程,就可以把它分享给你的亲戚朋友。

“知识焦虑”买了一门门网课,学习能力却打上大问号

书籍在“艺术品”化,知识付费的火苗也在不断燃烧,一切看上去都在变得更好。但也有人提出了忧虑,阅读的硬件正在日新月异地升级,而知识真的升级了吗?读者的软件——阅读力、学习力是否相应的有所提升了?

“现在很多书都变厚了,但实际内容却跟旧版本差不多,出版社只是增加了字距和行距,实际上知识的总量并未增加。很多文艺书籍为讲求版式,更是‘留白’惊人。”任程敏就表示了担忧,“此外,现在很多书的装帧是上去了,但却产生了‘过度包装’的问题,使用丝绸、牛皮纸真的有必要吗?会不会产生浪费资源的问题?有些书金玉其外,内容却未必像包装一样华丽,思想深度甚至不如过去一些同类作品。”

林俊最早读到的一本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只有200多页,现在的某些版本却将近300甚至400页。“都是差不多的内容,即便排除翻译版本不同和插图的增加,页码上的差距也相当惊人。”事实上,很多书都变厚了,但字数和信息量并未增加。

另一个问题是,大众对知识的利用率是否真的增加了?张猛除了购买了新媒体写作课之外,还购买了英语阅读、心理咨询等诸多课程,但不少课程都被“束之高阁”,甚至连新媒体写作课,他目前都只看了三分之一。

知识爆炸带来了“知识焦虑”,很多白领害怕与时代脱节,买了一门又一门的课程,就像是中小学生报了一个又一个培训班,但究竟有多少课程真正学习过,又有多少课程真正起了作用,得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自由撰稿人李女士便有“知识焦虑”。她告诉记者:“3年前我买了单反相机,两年前我买了一套Photoshop的网络课程,但到现在这些课还躺在我的手机里,我从来没有点开看过一次。”张猛也承认,很多课程与平时工作生活相关度不高,匆匆浏览但过目即忘。张猛坦言:“知识付费跟任何其他形式的学习一样,得去认真听、去思考并且实践,才会真正发挥作用。很多人读书时习惯死记硬背,工作后学习能力也没有得到提升,即便买了无数课程,也只是买个心安而已。”李女士也表示:“线上学习比较松散和自由,没有很强的约束力,靠个人自制力还是有点难。”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微博等社交工具的流行,碎片化的阅读已经代替了过去的经典阅读。像一些英文阅读平台,就把经典原著拆分成若干段,每天准时推送给用户。这些碎片化的知识能否代替经典的整部作品?业内人士表示了担忧。有专家认为,碎片化、没有成熟体系的内容不仅仅给了用户一种错误的预期,而且还让他们陷入“我现在在什么阶段”“我听完这门课之后会变成什么样”“新获得的认知能让我做什么”等这样自我强化的困惑中。就像某论坛上的一位智者所说的那样:知道了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在这个变幻莫测的时代,阅读的门槛在降低,得到知识变得更容易,但这并不意味着,知识就能自己跑进你脑里,转化为你在工作中的生产力。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有些规律万变不离其宗,比如“书山有路勤为径”,比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何从纷繁芜杂的信息中选取对你有益的知识,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提高知识的转化率,才是读者在这个时代所面临的问题。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宁莎鸥

编辑:夏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