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瑜
退张电影票有多难?影院不提供“退改签”服务,一直是消费者吐槽的重灾区。按理来说,影院座位也能“二次销售”,不存在什么技术障碍,完全可以像火车票一样分时段地实行“退改签”,但现实是,很少有影院提供此项服务。
面对此种不合理的交易规则,消费者“有苦难言”之处在于,很多影院在线上或线下售票时,都会作出不支持退票的提醒。一旦自己掏钱买了电影票,这就意味着自愿遵守这项买卖协议,遇到意外情况无法观影时,往往只能“照章行事”。
其实,从法律的层面讲,退票即解除合同,影院单方面限制消费者的退票权是不对的。正如有律师所指出的,此举并不具备合法性。可即便如此,消费者维权也面临着成本问题——比起购买电影票的几十块钱,打官司的花费高得多,很多观众因此最终选择了沉默。
对于这一民生痛点,监管部门并非不存在介入的空间。此外,作为相对中立的第三方组织,消费者协会也可以行使自身职能,采取集体诉讼的方式,代表分散的消费者打官司。由于维权成本低,这也能吸引和鼓励更多消费者参与进来。总之,办法总比困难多。
不合理的交易规定,侵权的买卖规则,终究是要退出市场的。对于影院方来说,与其被动应对,不如主动改变。支持“退改签”宜早不宜晚,影院不能总是被“推着走”。
要知道,当前国内电影院的数量越来越多,而且在不断朝着二三线、三四线城市下沉,行业内的竞争在不断加剧。如何提供让消费者更为满意的服务,是所有影院经营方必须认真对待的考题。与此同时,私人影院的出现,各类视频APP的风行,都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更灵活的观影选择。若影院方面依然我行我素,不改变“不可退改签”的售票规则,长远来看,只会在“内忧外患”中丧失竞争力,乃至被消费者所远离。
据媒体报道,今年5月,深圳有20家影院签署了承诺书,纷纷支持电影票“退改签”,表态自觉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这其中,除了有相关部门的斡旋,恐怕也与商家对市场行情的敏锐观察有关。那些依然抱守着陈旧规则不放、咬着眼前蝇头小利不松嘴的影院,恐怕得好好地思量一番了。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张瑜
编辑:夏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