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在线学知识成新消费热点,平台存在良莠不齐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刘琼萍 实习生 周怡然 编辑:夏菁 2019-04-25 09:47:44
时刻新闻
—分享—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琼萍 实习生 周怡然

知识付费概念从兴起至今,已经走过了近三年时间。目前,知识付费的内容从学习新知识、提升社交能力,进而延伸到培养各种职场技能等方方面面。五花八门的线上课程、“10分钟听完一本世界名著”等极具诱惑力的宣传,刺激着人们花钱学知识、长本领的神经。

与此同时,知识平台良莠不齐、线上课程“含金量”不足等问题也逐渐显露。“越来越多的课程听了之后根本不知所云”“花钱买的网课名不副实”……类似的质疑声不绝于耳。

网上课程多,消费者各有所好

各类知识付费平台让不同地域、不同职业的人有了同等的学习机会。

每逢节假日,长沙学院大四学生小周习惯性地登录CCtalk学习平台,开始她考研辅导的学习。“我打算报考中国传媒大学的研究生,所以特地在这个学习平台上购买了《考研冲刺班》的网上课程,‘干货’很多,听下来颇有收获,费用也能负担得起,感觉很值。”小周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线下考研辅导班全程一对一的课程价格在8000元以上,而网上的这个课程有35个课时,价格仅2000元左右。据小周介绍,该线上课程的辅导人员均为中国传媒大学的在校生,他们拥有类似的考研经验,讲解的课程也比较符合自己的需求。

随着知识付费时代的到来,愿意付费听网课、看电子书和看视频的人越来越多。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各类知识服务平台和机构也多了起来:考研学习,可网上团购报班;学化妆,可关注相关微信公众号……花钱学知识,已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知识付费用户达2.92亿人,预计到2020年,知识付费产业规模将达到235亿元。

“现在网上课程花样多,‘充电’学习也不再难。”长沙市东风二小的陈老师表示,她在几个APP上订购了不少课程,来帮助提高自己教学水平。此外,陈老师还报了国学、插花等若干课程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优质内容受欢迎,朋友圈流行打卡阅读

近两年来,朋友圈阅读打卡的现象越来越盛行。“每天10分钟学英语打卡”“薄荷阅读打卡第18天”“懂你英语打卡记录第21天”……记者的朋友圈曾不断被此类内容刷屏。风靡朋友圈的阅读打卡到底成效如何?

“之前在微信上免费体验了一节一对一的英语课,老师发音很标准,跟孩子互动也很好。关键是朋友圈打卡还能返还一部分学费,于是我就报名了。”学生家长黄女士说,后来她发现真正上课的并不是上体验课的老师,水平差了一大截,想约体验课的老师压根约不到。“最后我想把课程退了,却被告知这个网课的负责公司在外地,退费无法操作。感觉自己掉坑里了!”黄女士气愤地说。

事实上,像黄女士这样在注“水”网课上栽过跟头、吃过亏的人不在少数。中国传媒大学大一学生苏桥(化名)也表示,他曾经在一个平台上买了一个英语课程,后来发现教的是考试技巧,并不是他想要的如何真正运用好英语的内容。

记者也注意到,并非所有的知识付费类产品都充满差评和质疑。“流利阅读以外刊为主,外刊文章不仅可以听原声,老师还会详解。”“轻课阅读和点亮读书主要以原著为主,还带有习题测试”……采访中,不少消费者为流利阅读、轻课阅读、点亮读书等知识平台点赞。记者梳理发现,被点赞的网课和被吐槽的网课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有“干货”、“含金量”高不高。

“成长”过程烦恼多,行业亟待规范

得到、知乎、喜马拉雅FM、分答、混沌大学……近几年,内容创业成为风口,知识付费领域新平台不断冒出,但也有一些“成长的烦恼”:看起来热闹,但“含金量”不足。某些课程多渠道大规模分发,盗版严重;网课付款容易退款难,消费者权益难以得到充分保障等。

据统计,2017年,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教育培训服务类投诉1.03万件,2018年上升到2.05万件,增长近1倍。

记者发现,随着质疑声的增多,知识付费确实没有前两年那么火了。但不可否认,它仍然具有巨大的成长潜力。业内人士认为,知识付费一方面满足了一些人的刚性需求,另一方面缓解了很多城市人群的压力和焦虑感。易观监测数据显示,预计到2020年,我国在线教育用户将达2.96亿人,市场规模为4293亿元。

“针对知识付费领域出现的问题,要加大监管力度,提高违法成本。”有关专家认为,应尽快明确主管部门的监管职责,明确行业规范,从源头上治理承诺不兑现、维权困难等问题。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刘琼萍 实习生 周怡然

编辑:夏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