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们对维生素无条件的“爱” 是因为科学还是恐惧?

来源:三湘都市报 编辑:熊熊 2016-04-06 09:09:38
时刻新闻
—分享—
  20世纪初,维生素主要用于营养严重缺乏者。现在,人们的共识是:服用维生素就像是一种健康保险,你无法确定它是否一定有帮助,可至少,它没有坏处,还能让你减少恐慌。
  
  1.科学依据不明确
  
  难挡消费热情
  
  上世纪40年代,美国擅长营销的麦尔斯公司就不再像其他厂商那样对维生素的效用夸下海口,它看准的是“营养良好的美国民众(中产消费者)对不明显的营养缺乏症状有潜在的心理恐慌”。威斯康辛大学医学史博士、消费者研究教授瑞玛·爱波在一本名为《健康的骗局:维生素的另类历史》中重现了这个故事。而另一项官方的权威调查显示:“女性比男性更易使用维生素产品,学历越高,使用维生素产品的可能性也越大;专业人员、白领阶层和销售人员,比体力工作者更容易成为维生素产品的使用者。”
  
  35岁的陈莉在一家设计院工作,她为日常服用的“保健品”配有一个手掌大小的透明药盒。晚饭前,陈莉会按照一个严格的顺序,把它们从药盒里取出来往嘴里送。“这些是一定要饭前吃的,抗氧化,我坚持很多年了。”她的精神看起来不错,但这很有可能归功于她在服药之外,对生活作息的严格控制。这类人因为对个人健康管理抱有强烈的责任心,而被咨询研究机构称为“主管型”消费者。
  
  “主管型”消费者的存在模糊了保健品的真正效用。从维生素开始,保健品的制造和营销确实都仰赖科学证据,可如果细究起来,这些科学依据通常都模糊、矛盾。不过,人们的热情也并没有因为科学证据的含糊不清而有丝毫的减退。从2013年开始,中国保健品行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6-2021年,预计销售额将从2600亿元增长到4000亿元。
  
  进口保健品的消费人群中,女性还是占了大头。某电商平台在2015年做了一项由1783万人投票评选出的海淘商品榜单。保健品类排名前三的包括一种抗糖化丸、一种葡萄籽胶囊以及月见草胶囊,最高投票量达到了53万次。
  
  2.无副作用,成本低
  
  吃了就为图安心
  
  维生素C是否可以针对治疗、预防感冒,还是能缓解感冒症状?华东医院营养系医师冯颖在被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说:“我自己感觉快感冒时大量补充维生素C是有作用的,但临床应用中没有直接推荐。”这样的回答同样见于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鲍林,他提倡高剂量维生素C治感冒的疗法,但在相关的大众读物中,除了鲍林的个人经验之外,并没有充分的实验依据显示,这种疗法确实有科学依据。但人们依旧愿意相信鲍林,不仅因为他看起来权威的身份,还包括他传递信息的方式比起大部分医生都更为友好。
  
  最近一本《大西洋月刊》里,一篇分析人们之所以疯狂相信维生素的文章指出,那是因为,人们害怕模糊的东西,身体的健康和死亡都是模糊、无法预测的,而人喜欢对事物有掌控力,只要每天吃一粒保健品,你就感觉今天比前一天更好了。
  
  三位接受采访的心理学家都把这等同于“安慰剂效应”。拿两组人做实验,同时告诉两组实验者你们在服用一种会对身体产生作用的药物,但实际上只给其中一组人服用,另一组人服用无效药物。实验结果表明,两组人都认为药物对自己产生了作用。这位心理学家说,也许让我们感觉更好的正是吃下一粒保健品的这个动作,而不是保健品本身。
  
  这种诉诸于心理学的观点是如此老套,连最初发明“一天一粒”营销策略的麦尔斯公司都比它更进一步,他们认为,关键不在于消费者服用之后的事,而是如何找到切实的科学依据,让消费者相信他们即将购买的确实是“一种会对身体产生作用的药物”,而且没有副作用,同时为之付出的时间和金钱成本又相对较低。
  
  3.使用还看个体差异
  
  吃多了百害无一利
  
  孕妇群体是保健品最忠实的用户之一。正因为如此,提供赴美生子服务的某知名公司也开始销售母婴保健品。今年是他们进入成都的第四年,保健品的销售额从最初一个月3万到如今25万-30万。每月从他们这里到美国生子的孕妇有200人左右,除去这部分消费人群,还有另外固定的5000人购买他们代购的美国保健品。
  
  该公司认为,自己并没有做太多市场推广,用户间的相互推荐是销量上涨的主要因素。这符合心理学家指出的另一个理论,当个人被置于群体之中、受外界影响时,群体的力量将呈指数型增长。举例子,如果一个人会买一瓶维生素,3个人在一起时就会买9瓶维生素,互相的强化作用能迅速推进一类产品的流行。
  
  这恰恰是医生最担心的事。在补充营养这件事上,医生提供的解决方案异常繁琐。华东医院营养系主任冯颖认为,每个人对营养的需求不同,即使两个人吃同样的保健品,也会因为自身代谢不同导致吸收不同。因此,个人必须按需补充,吃多了还会过量。
  
  ■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好奇心日报 微信号qdailycom

来源:三湘都市报

编辑:熊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