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羽绒、皮草跌价 冬装价格不肯降

来源:三湘都市报 作者:侯小娟 编辑:茜茜 2014-12-10 10:37:29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每年冬天可以说是花大钱的时候,羽绒服、呢子大衣、靴子等每一样随随便便都是大几百上千的。甚至有人笑称,买双好点的靴子等于买了台电视机。今天冬天,尽管羽绒、皮草的价格跌了,但是羽绒服、毛呢大衣的价格依旧没有降下来,基本跟去年持平。

  【相关报道】

  冬装价格不肯降 皮靴价格比电视机贵

  相比冬鞋价格的上涨,今年冬天的衣服价格显得温和很多。记者走访长沙的各大商场以及街头小店发现,今年冬天,羽绒服、毛呢大衣的价格基本与去年持平。
  
  然而,市民不禁疑问,羽绒服的主要原材料——羽绒的价格跌了,皮草的价格也跌了,为什么衣服的价格却没有跌?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羽绒等原材料只占到一件衣服成本的20%,对衣服整体价格的影响比例较小。
  
  冬装价格与去年持平
  
  长沙市民王小雅前几天在王府井百货买了一件标价为2680元的羽绒服。她清楚地记得,去年在该专卖店也试过类似的基本款,去年的标价也是2680元。但去年冬天买衣服时,明显感觉衣服的价格比前一年涨了很多。可是今年,无论是流行服饰还是高端品牌,冬装的价格几乎没有上调。
  
  在长沙的各大商场,记者看到毛呢大衣的价格普遍在1500元左右,如果大衣加了毛领,价格则上升到2000元以上。“今年的价格跟去年相当,几乎没有上涨。”长沙某商场一家品牌专卖店的店长说。
  
  她的观点也得到了服装店店主郭佰平的印证。“今年冬天,羽绒服的进价和去年相当,往年都是以100元/件的幅度增长。”
  
  蔡锷路波斯登羽绒服专卖店的店员表示,今年价格也与去年持平,“原材料成本下降,厂商今年不想积压库存,做多少卖多少,有的比往年打折还便宜。”
  
  原料羽绒价格折半
  
  今年,冬衣的价格一反年年上涨的常态,与去年持平。最大的原因是因为羽绒、棉花等原材料的价格都降了。
  
  据业内人士介绍,前几年羽绒制品价格暴涨,主要是受禽类疫情影响。去年全国多地爆发禽流感,导致羽绒原材料来源萎缩,质量好点的羽绒价格从每吨28万元涨到60万元,许多小的羽绒服厂家面对竞争激烈的环境,纷纷选择转产或者停产,只有实力较大的羽绒服厂家勉强为继。
  
  今年,鸭、鹅宰杀量回归正常,市面上羽绒原材料供求平衡,价格也跌回到之前的每吨28万元至33万元。
  
  不仅如此,棉花、皮草的价格都降了。棉花的收购价从去年的8元/公斤跌到了6元/公斤,而皮毛原材料价格受大环境影响已经下降三四成左右,曾经的“软黄金”已经变得疲软。
  
  原料成本只占20%
  
  人们不禁疑问,为什么原材料价格降了,服装的价格却没跌呢?
  
  湖南一家羽绒服公司的负责人丁贤忠说,虽然羽绒价格跌了不少,但羽绒原料成本仅占到这件羽绒服生产成本的20%左右。
  
  据介绍,正规品牌的产品,羽绒的重量其实差不了多少,以女式羽绒服为例,短款羽绒的重量在150克左右,长款在200克左右。
  
  以一件羽绒服中的羽绒用量在150克来计算,羽绒跌价之后,一件羽绒衣的羽绒成本大概便宜40多元左右。“决定衣服价格的,还是人力成本与流通成本。”丁贤忠说,服装的供应链越长,价格也就越高。
  
  另外,据业内人士介绍,电商频繁在线促销带来的冲击,也是今年商场冬装不涨的原因。■记者 侯小娟
  
  记者手记
  
  任性,是因为钱多
  
  猪掉价了,可肉还是那么贵;羽绒、棉花跌价了,可衣服还是那么贵;“火箭蛋”终于熄火了,可再也回不到原来的价格了……
  
  到底是物价走的太快,还是我们跟不上它的脚步?
  
  生活中,消费者可以明显感受到,在物价噌噌上涨之际,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成为助涨的推手。当供求失衡,已经涨上去的物价却很难再降下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规律似乎也适用于物价涨跌。
  
  有网友细数了十年未涨价的产品,只有泡泡糖与火柴以及打火机等与生活相对“无关紧要”的产品跻身其中,而与生活直接相关的商品物价增速则是始料未及的。
  
  今年以来虽然CPI同比增速连续下滑,但关系民生的生活资料类商品由于成本、货币传导等因素继续上涨。
  
  根据经济学原理,物价的上涨终究归结于货币现象,市场货币增加,物价自然上涨,这也意味着人民币越来越不值钱。所以,市民的感受是:工资的上涨速度永远也跟不上物价的增速。然而,市场流通充裕,消费势头强劲,只要物价指数在合理的区间以内运行,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经济体的兴旺,价格自然易涨难跌。
  
  另外,对于追逐利益的资本来说,人们不难发现,每一次涨跌背后,都离不开一个强势的中间环节在作祟。供不应求时,他们推波助澜,物价上涨;供过于求时,则强势盘剥生产者,受伤的多是产业链两端的生产者与消费者。
  
  此时,政府应该伸出“看得见的手”,既要加强市场监管,增加有效供给,防止中间环节“坐地起价”。另外一方面,应大力推进收入分配改革,提高人们的收入,毕竟一个国家的货币本位,其最高原则就是保证物价稳定,以及与收入的相匹配。
  
  ■记者 侯小娟

来源:三湘都市报

作者:侯小娟

编辑:茜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