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这种态度占上风的还有个原因:京华时报社搞了个京华小蓝帽的桶装水。一家媒体多种经营不是坏事,但集中火力抨击一家与自己有交叉经营项目的企业,即便纯属巧合,也难免给人留下太多的遐想空间。《京华时报》连续炮轰农夫山泉,其最初的动机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只质疑标准不涉及农夫山泉产品的质量有无问题,这些疑问,堪称“京华疑云”。媒体有监督企业的权利,同时更需自证清白。若不能证明自己经营的桶装水和农夫山泉在京生产桶装水存在竞争关系,无论《京华时报》的报道再真实,也不利于这家报纸的声誉。
“京华疑云”的浮现,不是一朝一夕的结果。相信《京华时报》在刚报道农夫山泉的标准问题时,公众对农夫山泉的怀疑居多。《京华时报》近一个月连续报道农夫山泉,如果不能找到农夫山泉矿泉水、桶装水存在质量问题,不能证明农夫山泉产品有害于消费者身体健康,而纯粹是标准之争的话,则《京华时报》的监督超过了应有的限度,显然是在用道德标准在要求企业。作为企业,它首先是守法而不是做道德标兵。媒体这样要求一家企业,没有其它动机,至少很难令人信服。一旦有私利因素存在,其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必然受到怀疑。若新闻报道不客观,媒体陷入道德陷阱,尴尬的只能是自己。
矿泉水、桶装水的标准问题,是政府部门的问题。标准问题,应该不是农夫山泉一家企业的事情。《京华时报》对农夫山泉穷追不舍的“韧性战斗”精神,更让人对这样的媒体行为和报道动机产生怀疑。正如网友所说:京华时报前总经理崔斌,被指收达芬奇300万公关费,遭免职;京华时报2011年曾经授予蒙牛最具社会责任企业奖,授予红十字会最佳公益奖,连卢俊卿父女也授予京华公益编辑部特别奖。这样的“前科”,已经损害了这家报纸的声誉。如果再不能走出眼下的信誉危机,对其未来的发展岂不是弊多利少?
来源:东方网
编辑:向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