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死在了哪道题目上?”“你分了多少奖金?”……2018年刚刚开始,扎堆上线的各类“直播问答”平台就一跃成为中国社会热点。吸粉速度之快已达现象级的这类互联网产品火爆背后,到底透露出什么样的信号?
网络“直播问答”已成现象级
“未开封的雪碧保质期是几个月?”“云南省的第二大淡水湖叫什么名字?”“二十四节气中排名第八的是哪个?”“1+2+3+4+……+10=?”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在南京一家媒体工作的徐先生拿着手机“埋头苦战”,以每10秒1题的节奏,在网上和全国各地的对手“捉对厮杀”,抢答来自知乎的包括语文、理化、动漫、数学、历史、时尚、体育等不同领域的题目。
徐先生玩的这款微信小游戏名叫“头脑王者”,近期正风靡朋友圈。其规则很简单,在线和其他玩家现场PK,每次共答五道题,以正确率和答题速度决定分数。获胜者逐渐进阶,从最初的“入门新手”“起步熟手”,可以晋升到最高级别的“头脑王者”,共有14个等级。进入最高级别“头脑王者”后,玩家根据胜场累计五角星,获胜加一颗星,失败减一颗星。
“我玩了整整三天,打了五百多场,终于成为‘头脑王者’。”徐先生在这个最高级别中已累积到105颗星,全网排名为8821名。记者查询后发现,目前“头脑王者”的“世界排行榜”上,第一名来自南京,已在“头脑王者”级累积了6291颗星,“厮杀”近16000场,胜率高达85%。
事实上,除了单纯答题的“头脑王者”外,进入2018年,包括《百万赢家》《百万英雄》《黄金十秒》《芝士超人》等多款“直播问答”平台走红网络。这些产品逻辑很简单:由真人主持人出题,用户在线选择,参与者需要在10秒内完成答题,只要答对全部的12道题便可瓜分5万至300万元不等的奖金。高额的奖金、没有门槛的参与方式,极大地刺激着网民的“智慧神经”,每天数百万的网民纷纷加入到这场“知识就是金钱”的战局。
连高晓松最近也在微博上忍不住发问:“最近怎么大家都在答题冲关搞知识竞赛?知识的春天来了?”
知识变现,诱惑是知识还是金钱
去年一年来,有关知识付费的讨论从未停歇。今年年初,各大卫视的跨年晚会从比拼明星变成了以演讲、脱口秀为时尚的“知识跨年”,再到最近“直播问答”平台的火爆,“全民学知识”成了2018年当仁不让的关键词。
三个士“壵”念什么?答案:zhuàng。目前中国结婚证内页上印的是什么花?答案:牡丹花。1799年乾隆皇帝去世,同年去世的另外一位美国总统是谁?答案:华盛顿。虽然确有人领走了百万大奖,但这只是极少数幸运儿才会中的“彩票”,大多数人就算全部答对了12道题,通常也不过是分得几元钱。
“最多的一次分得7元多钱的奖金,一般也就3元钱左右。”已奋战一个星期的贾先生总共从这些平台分得了30多元红利。毕业于南外、在省级单位上班的他向来是同事眼中的“最强大脑”,一开始是为了证明自己的知识面才参与进来,通过答题,他发现,“人的知识库就像一个圆,你的圆周越大,未知的领域也越大。”
拿着几十万年薪的女“程序猿”吴女士也被自己的热情吓到。虽然她并不缺钱,但是靠智力赚钱的成就感让她迷恋。上一周,她不仅和同为“程序猿”的老公废寝忘食忙刷《百万赢家》,甚至为了弥补两人知识结构中的短板,天天邀请文史类的朋友到家里一起团队作战。“我是从事IT行业的,本来觉得自己最擅长的就是理科,结果屡屡输在数学题上!”昨天,她就“死”在了这样一道题上:球池里有5个球,其中有2个是绿色的,随机拿两球,其中有绿球的概率是多少?正确答案应该是70%,吴女士说答题只有10秒,等她看完题目就已经7秒了,剩下来的时间根本来不及反应。
这些全民答题节目火爆的背后,是节目方对人的欲望的精准判断与迎合。
微信名为“江月”的玩家认为,大家都在晒“头脑王者”战绩,其实和之前朋友圈晒步数、晒“跳一跳”是一回事儿。“朋友圈一直隐隐存在‘暗战’,很多好胜心强的朋友,看到好友的星超过自己了,马上会杀上几局,再反超对方。”
梁先生在“刷”了两个星期“跳一跳”后,果断舍弃,转而在“头脑王者”中PK升级。“这是草根版的‘最强大脑’,不需要经过层层选拔,打开手机就能参加,能够成为‘头脑王者’的,也并不都是学霸和天才。”这是梁先生归纳出的“头脑王者”走红的主要原因。
玩游戏没营养,火“知识”总是好事。70后玩家刘海认为,在互联网平台,人人都可以当“先生”,原先金字塔式的人才结构扁平化,反映了民众整体素质的提升。
知识学习还需系统性
这一现象级产品的火爆,在让人们赢得更多知识储备的同时,也引来了各界担忧。
“江月”提到,在“头脑王者”上的历练,会让人认清自己知识结构的短板,但这种碎片化的反复“刷题”对自己帮助并不大。“比如我自己就特别不擅长动漫、理化方面的题目,做错的题,下次还会再错,即便凭着记忆蒙对了,题中的知识点也没有真正掌握!”
好胜心强的吴女士开始在答题的时候使用“作弊神器”,通过大数据分析快速给出标准答案。她自己也承认,“这已经背离了比赛初衷,只是想赢,最终并不能开阔自己的知识视野。”
粉丝的极速增长,也催生很多“金主”涌入这个市场,让知识问答变了味。点开题目,开始遇见各种植入广告,而被选中题目的出题人将获得500元的诱惑,也让题库走向奇葩、冷知识的极端。甚至出现了错误的标准答案,在“肉夹馍是哪里的特产”问答中,系统答案竟然是江苏,因此淘汰了200多万选择陕西的选手。
针对目前火爆网络的直播答题,省社科院社会学博士后梦婷认为,这种知识PK参与门槛低,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增强了知识的趣味性和参与性,让一些知识更加普及化,但这并不表示知识的春天就来了。“我们不反对知识的娱乐化,但更应强调知识学习的静心、深入、勤奋,鼓励真正的兴趣和持久的钻研,知识还需要系统化的学习。”
于锋 陈洁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于锋 陈洁
编辑:熊力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