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耳朵经济崛起,“精神充电站”焕“声”机
2025-04-28 11:44:58 字号:

耳朵经济崛起,“精神充电站”焕“声”机

4月27日,长沙,细雨绵绵,耳机里的世界却格外热闹。从通勤路上的播客到深夜助眠的白噪声,从车载沉浸式音响到AI生成的个性化音乐,“耳朵经济”正以润物无声的姿态渗透进现代生活。

据《2024年播客行业报告》数据显示,中国在线音频用户规模已突破7.47亿,市场规模达5688.2亿元,预计2029年将突破7400亿元。“耳朵经济”的崛起中,长沙也涌现出一批用声音连接情感与商业的创新者。

有声陪伴:从“杀时间”到“养精神”

“以前觉得听音频只是打发时间,现在成了我的‘精神充电站’。”家住长沙市雨花区的刘女士告诉记者。2024年底,她与同事共同创办了一档名为《星城声活》的播客栏目,聚焦职场成长与湖湘文化,短短两个月便积累了超1万订阅用户,并吸引了不少广告合作。

刘女士的播客节目将声音视为“城市情绪的记录者”,一期讲述岳麓书院历史的节目,融入清晨鸟鸣、书院钟声和学者访谈,听众留言称“仿佛穿越千年,与朱熹对话”,这种沉浸式体验正是“耳朵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不同于刘女士这般的创作者,播客重度爱好者王晴表示,她几乎每天都要在小宇宙(音频App)上收听播客。不同于视频内容,音频内容是可以“解放双眼”的,适配通勤、家务、运动等多元场景。

相关平台数据显示,76.2%的播客用户每日收听超半小时,45分钟以上的长音频节目完整收听率高达78%。用户通过声音获取知识或情感共鸣,形成“用耳朵充电”的新习惯。

未来之声:情感与商业的双向奔赴

声音经济的商业想象力,正在不同城市裂变出独特形态。在杭州,阿里巴巴“鲸鸣”平台通过AI技术实现语音社交电商,用户可“声纹支付”购买定制有声商品;深圳的“喜马拉雅声谷”聚集了200余家音频企业,涵盖有声书制作、智能硬件研发等全产业链;成都的方言保护组织“言究所”,开发出方言剧本杀音频产品,单月流水超百万元。

根据2024年小宇宙平台发布的白皮书显示,2024年仅小宇宙平台便新增超4.6万档节目,涵盖科技、医疗、运动等30余垂直领域。其中,60%的节目与创作者本职工作相关,低门槛与高自由度推动内容爆发。

“而音频平台与视频平台的商业变现上也有一定程度的重合,其实音频节目也可以像视频节目一样接商业广告。”音频平台运营者腾先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除了商业广告,音频节目的收益更多还有赖于付费节目。“因为音频节目的准备周期很长,所以粉丝是很愿意为制作者的劳动付费的。”腾先生表示,卖得好的付费节目收益可达近百万。

尽管前景广阔,但行业仍面临同质化与版权隐忧。刘女士坦言,“用户只为优质内容买单,我们必须深耕本土文化,避免泛娱乐化。”

从个人创作到产业集聚,声音不仅是信息载体,更是情感纽带与商业新基建。声音产业也在技术、内容与人文的融合中,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声”意经。(文/图/视频三湘都市报全媒体记者 田甜)

来源:三湘都市报

编辑:李茜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