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四十年步履铿锵,湘食产业写华章。值此湖南省食品行业联合会成立四十周年之际,红网传媒推出《湘食密码》系列报道,看“湘”字号食品产业如何乘风破浪,记录功勋步履与匠心突围,聚焦辣味江湖与舌尖使命,解读产业兴替密码,续写行业高质量发展新辉煌。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杨淑华 长沙报道
湖南坛坛香生产车间里,创始人彭凤祥常会驻足在剁椒灌装线前,看着一坛坛色泽诱人的剁椒缓缓流转……这个场景,总让他想起2002年的春天,彼时38岁的他,刚攥着与湖南农业大学签下的校企合作协议,在不足500㎡的初创车间里,对第一批试产的剁椒反复调试,他说:“当时就一个念头,要把湖湘农家菜坛里‘靠天吃饭’的剁椒,做成能摆进全国超市的调味品牌辣椒。”
23年过去,这个念头长成了湖南剁椒细分赛道的“标杆”,坛坛香年出货值3个多亿,税后利润近5000万元;他牵头培育的“黄美人2号”“坛坛香3号”等几个专用辣椒品种,现已成为生产线上的“核心原料”;就连针对即时零售开发的12克软包剁椒,单在美团前置仓渠道月销已突破10万单。从校企合作起步,到破解“湖南辣椒过不了伏天”的产业困局,再到在渠道变革中开辟新赛道,彭凤祥用半辈子时间,将一坛剁椒的“湘味”,酿成了标准化、全国化的“产业味”。
38岁返校创立坛坛香
5次蹲守忻州辣椒地,破解剁椒“作坊三困局”
“1982年在湖南农业大学求学,20年后再回母校创业,身边人都劝我,剁椒是小生意,犯不着这么较真!”彭凤祥指尖划过现已泛黄的20020430校企合作档案,那是他从“农大毕业”到“农大创业”的转变,也是他跟剁椒行业“作坊乱象”较劲的开始。
彼时的剁椒圈,几乎是“塑料袋装、农贸卖场”的天下,辣度靠手感、发酵要看天,用次掺次还无感。彭凤祥一上来就“较上劲”——依托农大科研资源、坛坛香建起了初创质检室、并要求“每批剁椒按规定留样”;敲定210克小包装、印上清晰配料表、硬是拿着这坛“带身份证的剁椒”,敲开了家乐福和沃尔玛等KA卖场的大门,最火时70%销量来自商超,毛利率比作坊产品高近15%。
可“伏天断椒”的难题很快找上门——“湖南夏至后温度超35℃,辣椒烂在地里,生产线只能停。”为找稳定原料,38岁的彭凤祥带着团队跑遍陕豫晋,光山西忻州就5次蹲点辣椒地:“早上看露水多少,中午测土壤温度,晚上尝剁椒口感,就怕选的辣品发酵不脆爽。”5年培育出黄美人2号和“坛坛香3号”等几个新品种,荣获农业部登记证书,最终他定在忻州建加工厂,实现了从鲜椒采摘到加工腌制不超过24小时,让剁椒告别“用鲜食菜椒凑数”的历史,彻底解决了“原料不稳”的困局,如今忻州基地稳稳保供60%的原料。
紧接着,彭凤祥又联合湖南农业大学老同事啃起“工艺标准化”的硬骨头,经上千次试验后,定下“25-28℃发酵、适宜的咸度、90天发酵周期”的标准,同时引入自动化灌装线,成功破除了“无标准”的困局——这一折腾,彻底把剁椒从“农家手艺”做成了“标准化工艺”,2022年湖南农业大学股份退出时,彭凤祥摸着生产线感慨:“当年的较真,没白费。”
61岁带队取经胖东来
推翻“工厂思维”,建立“服务思维”,以12克软包剁椒开辟新赛道
“前几年在深圳商超,看过曾经挤满人的调味区只剩几个顾客,我心里一紧,若再靠商超渠道‘吃老本’,迟早要掉队!”彭凤祥清楚记得,那几年产品的商超销量占比从70%跌到40%,不少同行因渠道单一陷入困境;今年已61岁的他带着11人的团队直奔郑州,一场“胖东来取经之旅”,成了渠道破局的关键。
“去郑州一是上课学渠道策略,二是登门胖东来找答案”,彭凤祥至今记得走进胖东来超市的触动:“他们不是‘卖’产品,是‘懂’产品——知道家庭主妇要小份装,知道年轻人要便捷,这才是渠道的核心。”回来后,他立刻推翻“工厂生产什么就卖什么”的旧思路,改成“渠道要什么、消费者要什么就做什么”的服务思维。
针对即时零售“应急小份”需求,他亲自画草图,设计出12克独立软包,还组合成“6连包试用装”,“顾客在厨房缺剁椒,手机下单半小时到,这不就是解决急事儿?”这款产品一上架美团和小象超市,月销很快破 10 万单。在抖音,他让团队别做“硬广”,转而拍“剁椒鱼头教程”,镜头下厨师用坛坛香剁椒,观众看着香,自然会买。2024年兴趣电商销量占比达25%;面对拼多多下沉市场,他推出500克大规格剁椒,价格仅比200克款上浮30%,很快冲进平台剁椒热销榜TOP3。
为了稳住新赛道,彭凤祥在2023年重新定位坛坛香营销中心和市场部,明确“洞察趋势、分析竞品、差异化创新”三大职责,每周亲自参加产品调度会,盯着各渠道动销数据,他说:“做渠道就像种辣椒,得知道哪块地缺水、哪块地缺肥,才能长得好。”如今,坛坛香70%的增量来自即时零售和兴趣电商等新赛道。
61岁的长期主义
以“三赚原则”筑底,为百年品牌培育“接班人”
“我今年61岁,每天到公司第一件事,还是去质检室看留样,做食品就是做良心,一点都不能马虎。”彭凤祥如今身兼“首席产品官”和“首席人力资源官”两职,一边抓产品创新,一边搭团队和建机制,为企业“去个人依赖”做准备。他秉持“三赚原则”:赚良心钱、赚合法规的钱、赚有前途的钱,这是他23年来创业的坚守。他说:“现在想得最多的不是赚多少钱,而是怎么让坛坛香走得更远!”
去年有经销商找他,提议“降低原料标准,成本能省20%”,彭凤祥直接拒绝:“要是为了省成本降品质,砸的是坛坛香20多年的牌子,这种钱不能赚。”正是这份对品质的坚守,让坛坛香成了全国500多家湘菜企业的“稳定供应商”,其中不乏头部连锁餐饮,坛坛香坚决只赚“良心钱”。
对于“传承”,61岁的彭凤祥有清晰规划,他说:“未来我想从CEO、董事长的岗位退下来,转做投资人,聚焦战略赛道选择和净资产回报率,具体经营交给专业的年轻人。”他常跟团队里的年轻人说:“光会做销售不行,得懂成本;光会开机器也不行,得懂市场,要成为复合型人才,企业才能不靠某个人活下去。”目前,他正计划筹备“内部商学院”,系统培育人才,推动企业从“人治”向“法治”过渡。
谈及未来目标,彭凤祥的规划很具象:“短期希望是稳稳跨过6亿销售额,长期希望是当我转向投资人角色时,坛坛香能突破10亿。”不盲目追求上市,但重视资本化思维,他最后补充说:“上市不是根本目的,进一步规范经营和高效管理才是目的,持续为消费者创造价值,我们一直在努力!”
来源:红网
作者:杨淑华
编辑:陈左忆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