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记者 邓晓娟 长沙报道
汤色奶白,鱼肉鲜嫩,葱细青翠,辣椒红艳,这是一碗上好鱼粉的标配。在郴州人邓宇光开在长沙的店里,郴州鱼粉有个特别的名字,叫“苏仙粉”。
这碗粉是连接他与家乡的桥梁,也是他献给城市里人们的善意。滚烫鲜美的汤头传到味蕾,魂牵梦萦的家乡便在舌尖跃动起来。他把这乡愁下到粉里,招呼来客坐下,就这样与千百个人相识。
有故事的苏仙粉,透鲜的
为什么叫“苏仙粉”,邓宇光自有其说法。传说在西汉年间,苏氏有女因奇遇怀孕产子,名为苏耽,苏耽得道升仙后,升仙之地被列为天下十八福地苏仙岭。苏耽孝母,为其母留下菜谱并广而告之他人,“掬庭院井泉,采山中橘叶,捕江中锦鲤和山鸡煨汤,可养颜长寿”,而这个配方也被传承下来,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湖南米粉一绝——郴州米粉。
在外打拼多年的邓宇光,忆着传说,带着乡愁将十八福地苏仙粉落户长沙北辰三角洲。与众多的粉店不同,邓宇光的这家粉店装潢简洁大方,透着几分书卷气。二楼琴棋书画用具一应俱全,还常备茶具,让这店不像是个粉店,更像是个简单却温馨的歇脚地。
鱼头粉、筒子骨粉、三鲜粉、蹄花粉,店内主推的几样都是让邓宇光念念不忘的家乡美味。食材新鲜、口味地道、干净卫生、老板实在,是食客们对这家粉店的评价。
有温度的苏仙粉,相濡于滋味
苏仙蹄花粉、苏仙筒子骨粉也就卖22元。店里还能看到醒目的公示:苏仙粉所得利润20%捐给红领巾星基金,每天免费供应9份苏仙爱心粉给贫困群众。前来“蹭粉”的食客也是朋友,更没有“嗟来食”的羞愧与不安。
厨师是土生土长的郴州人,米粉、佐料这些食材也是从郴州运到长沙的。摊完食材的运费、门面费、人工费,利润空间并不大。不计较成本,只为做出一碗原汁原味的苏仙粉,让在长沙打拼的郴州人能缓解乡愁,让长沙人也能感受到来自郴州的美味,这是邓宇光的初心。
十八福地苏仙粉开设中晚餐加夜宵,营业时间是7点半到晚上9点半,比别的店早了好几个小时,只想让每一位员工都能早点回家。店面不算太火爆,但凭借着新鲜、地道的美味形成良好的口碑,也积累了大量的老顾客。人来人往,有的人吃完就再无交集,有的人吃着粉和邓宇光成为了朋友。
有情怀的苏仙粉,暖胃修心
每一个用心制造美食的人,无不历经江湖夜雨,期待桃李春风。食客们也许不会想到,这个其貌不扬的粉店老板,竟然多次被省市有关部门评为优秀志愿者、爱心慈善大使、2008年北京奥运火炬手、湖南好人、中国十大青年创业奖等荣誉称号。
邓宇光大学毕业后本可以拿着“铁饭碗”生活,但他另辟蹊径,毅然决定自己南下深圳创业,先后创办印刷厂、文化传媒公司,赚取了“第一桶金”。因为感念家乡,1999年他又回到郴州办实业,助家乡经济发展。他用了10年的时间成长,又用了10多年的时间传递能量。2013年,他出资300万元成立的红领巾星基金交流基地。多年来,红领巾星基金为贫困山区、受灾地区、扶贫帮困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1000多万元,还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多所“红领巾星基金未来新希望示范学校”。
对“十八福地苏仙粉”,邓宇光也有不一般的想法——他成立了青年创业孵化基地,计划在长沙一共开设18家门店,为真正有创业想法的青年人免加盟费和管理费,无偿传授苏仙粉经营模式,从店内设计到人员培训,进行全方位的经验推行,让青年人做上真正低风险的创业项目。
以独特美味、良好信誉、热心公益的形象立名的十八福地苏仙粉也在寻求品牌的传承。通过青年创业孵化基地,邓宇光希望能把十八福地苏仙粉打造成百年老店,通过对人文情怀的传承和坚守把十八福地的福和苏仙粉的文化传递给他人,也能呼吁更多的人投身公益,发展慈善事业。
小暖与大爱,都不着痕迹的投射在食物上,化作桌上一碗平凡的苏仙粉。不管最终忘与不忘,至少当时每一个仔细品味的人,都会心怀感念,余味无穷。
来源:红网
作者:邓晓娟
编辑:李茜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